top of page

傷寒論 精義의 구조  

 

[太陽篇/上]

A. 발병의 正候(태양병, 중풍, 상한)

1. 太陽之爲病 脈浮 頭項强痛而惡寒 [001]

2. 太陽病 發熱 汗出 惡風 脈緩者 名爲中風 [002]

3. 太陽病 或已發熱 或未發熱 必惡寒 體痛 嘔逆 脈陰陽俱緊者 名曰傷寒 [003]

 

B. 表位血氣急, 水不滯

4. 太陽中風 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 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 翕翕發熱 鼻鳴乾嘔者 桂枝湯主之. [012]

5. 太陽病 頭痛 發熱 汗出 惡風者 桂枝湯主之. [013]

6. 太陽病 項背强几几 反汗出 惡風者 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014]

 

C. 괴병에 급역허실이 있음을 논함.

論 壞病與不爲壞病 (裏證을 나타낸다 하더라도 여전히 병이 表에 존재하는 경우)

7. 太陽病 下之後 其氣上衝者 可與桂枝湯 若不上衝者 不可與之.[015]

8. 太陽病三日 已發汗 若吐若下若溫鍼 仍不解者 此爲壞病 桂枝湯不中與也. 觀其脈證 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016]

9. 太陽病 發汗 遂漏不止 其人惡風 小便難 四肢微急 難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湯主之[020]

10. 太陽病下之後 脈促 胸滿者 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若微惡寒者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021]

論 服桂枝湯後爲壞病

11. 太陽病 初服桂枝湯 反煩 不解者 先刺風池風府 却與桂枝湯卽癒.[024]

12. 服桂枝湯 大汗出後 大煩渴 不解 脈洪大者 白虎湯主之.[026]

13. 服桂枝湯 若下之 仍頭項强痛 翕翕發熱 無汗 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028]

14. 傷寒 脈浮 自汗出 小便數 心煩 微惡寒 脚攣急 反與桂枝湯 欲攻其表 此誤也.

得之便厥 咽中乾 煩躁 吐逆者 作甘草乾薑湯與之 以復其陽. 若厥癒 足溫者 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 其脚卽伸.  若胃氣不和 譫語者 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 復加燒針者 四逆湯主之.[029]

 

D. 표증을 논하고 水血之治를 분별함.

論 表位之血變 (正病, 合病, 壞病)

15. 太陽病 項背强几几 無汗 惡風者 葛根湯主之.[031]

16.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032]

17. 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 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033]

18. 太陽病 桂枝證 醫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脈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蓮黃芩湯主之.[034]

論 表位水氣之變 (正病, 合病, 轉屬病/過經病)

19. 太陽病 頭痛 發熱 身疼 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 無汗而喘者 麻黃湯主之.[035]

20. 太陽與陽明合病 喘而胸滿者 不可下 宜麻黃湯.[036]

21. 太陽病 十日以去 脈浮細而嗜臥者 外已解也 設胸滿脇痛者 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者 與麻黃湯.[037]

論 因外邪有水氣之變者 (急逆:중풍 상한)

22. 太陽中風 脈浮緊 發熱 惡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 大靑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 汗出 惡風者 不可服 服之卽厥逆 筋惕肉瞤 此爲逆也.[038]

23. 傷寒 脈浮緩 身不疼 但重乍有輕時 無少陰證者 大靑龍湯發之.[039]

24. 傷寒 表不解 心下有水氣 乾嘔 發熱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滿 或喘者 小靑龍湯主之.[040]

25. 傷寒 心下有水氣 咳而微喘 發熱不渴 服湯已渴者 此寒去欲解也 小靑龍湯主之

 

E. 論 歷日仍有桂麻之證

26. 太陽病 外證未解 脈浮弱者 當以汗解 宜桂枝湯.[042]

27. 太陽病 下之 微喘者 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043]

28. 太陽病 外證未解者 不可下也 下之爲逆 欲解外者 宜桂枝湯.[044]

29. 太陽病 脈浮緊 無汗 發熱 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證仍在 此當發其汗 服藥已未除  其人發煩 目瞑 劇者必衄 衄乃解 麻黃湯主之.[046]

30. 傷寒 脈浮緊 不發汗 因致衄者 麻黃湯主之.[047]

31. 傷寒 不大便六七日 頭痛 有熱者 未可與承氣湯 其人小便淸者 知不在裏 仍在表也 當須發汗 若頭痛者 必衄 宜桂枝湯. [056]

32. 傷寒 發汗解 半日許復煩 脈浮數者 可更發汗 宜桂枝湯.[057]

 

F. 吐下後에 壞病이 된 者를 論하고 그리하여 急逆虛實陰狀을 분별함

論 亡津液而爲虛者

33. 凡病 若發汗 若吐 若下 若亡津液 陰陽自和者 必自癒.[058]

34. 大下之後 復發汗 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得小便利 必自癒.[059]

35. 下之後 復發汗 必振寒 脈微細 所以然者 以內外俱虛故也.[060]

36. 下之後 復發汗 晝日煩躁 不得眠 夜而安靜 不嘔不渴 無表證 脈沈微 身無大熱者 乾薑附子湯主之.[061]

論 壞病 (기혈수를 변별)

37. 發汗後 身疼痛 脈沈遲者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蔘湯主之.[062]

38. 發汗後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 可與麻杏甘石湯 [063]

39. 發汗過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湯主之.[064]

40. 發汗後 其人 臍下悸者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065]

41. 發汗後 腹脹滿者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蔘湯主之. [066]

論壞病 辨虛實證 (虛實을 변별)

42. 傷寒 若吐 若下後 心下逆滿 氣上衝胸 起則頭眩 脈沈緊 發汗則動經 身爲振振搖者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主之. [067]

43. 發汗 病不解 反惡寒者 虛故也 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068]

44. 發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 煩躁者 茯苓四逆湯主之. [069]

45. 發汗後 惡寒者 虛故也 不惡寒 但熱者 實也 當和胃氣 與調胃承氣湯. [070]

論 壞病而現陰狀者 (陰狀을 나타내는 자)

46. 太陽病 發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發熱 心下悸 頭眩 身瞤動 振振欲擗地者 玄武湯主之. [082]

47. 傷寒 醫下之 續得下利 淸穀不止 身疼痛者 急當救裏 後身疼痛 淸穀自調者 急當救表 救裏宜四逆湯 救表宜桂枝湯.[091]

48. 病發熱 頭痛 脈反沈 若不差 身體疼痛 當救其裏 宜四逆湯. [092]

 

 

[太陽篇/中] 裏症 또는 內位의 證이 있으나, 완전히 內位에서 結實하지 못한 것.

A. 表로부터 점점 裏로 파급되고, 內로 파급되어 과경병의 모양이 된다. 또한 과경병의 모양에 크게 疑似한 者를 거론. 또한 과경병의 모든 조문을 거론하여 內의 極位에 이른 자를 논함

辨 邪氣及裏有水血之證者 (여전히 表에 존재하는 것)

49. 傷寒五六日中風 往來寒熱 胸脇苦滿 黙黙不欲飮食 心煩喜嘔 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脇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熱 或咳者 小柴胡湯主之. [096]

50. 傷寒四五日 身熱惡風 頸項强 脇下滿 手足溫而渴者 小柴胡湯主之.[099]

51. 傷寒 腹中急痛者 先與芍藥湯 不差者 小柴胡湯主之.[100]

52. 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 芍藥湯主之.[102]

 

論 及內位者 (過經病으로 시일이 지나 사기가 저절로 內位에 파급된 경우.) (邪가 裏에 전적이며, 內位에 動함이 있는 것)

53. 太陽病 過經十餘日 反二三下之 後四五日 柴胡證仍在者 先與小柴胡湯 嘔不止 心下急 鬱鬱微煩者 爲未解也 與大柴胡湯 下之卽癒.[103]

54. 傷寒十三日不解 胸脇滿而嘔 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證 下之而不得利

今反利者 知醫以丸藥下之 非其治也 潮熱者 實也 先宜小柴胡湯解外 後以大柴胡加芒硝湯主之.[104]

55. 太陽病 過經十餘日 心下溫溫欲吐 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 腹微滿 鬱鬱微煩 先此時極吐下者 與調胃承氣湯.

若不爾者 不可與 但欲嘔 胸中痛 微溏者 此非柴胡證也.[123]

56. 傷寒十三日不解 過經 譫語者 以有熱也 當以湯下之. 若小便利者 大便當硬 而反下利 脈調和者 知醫以丸藥下之 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 脈當微厥 今反和者 此爲內實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105]

 

B. 괴병의 내위에 미친 자를 논함

論壞病 辨發汗後及內位而氣外行者 (발한후 내위에 파급되었으나, 여전히 기외행하는 경우)

57. 太陽病 發汗後 大汗出 胃中乾 煩躁 不得眠 欲得飮水者 少少與飮之 令胃氣和卽癒.  若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 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071]

58. 發汗已 脈浮數 煩渴者 五苓散主之.[072]

59. 傷寒 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 茯苓甘草湯主之.[073]

60. 中風 發熱六七日 不解 煩 有表裏證 渴欲飮水 水入卽吐者 此爲水逆 五苓散主之.[074]

論壞病 辨下後氣內陷者 (下後에 氣가 內位로 陷한 자)

61. 太陽病 發汗 吐下後 煩 不得眠 若劇者 必反覆顚倒 心中懊惱 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 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若嘔者 梔子生薑豉湯主之[076]

62. 發汗 若下之 而煩熱 胸中窒者 梔子豉湯主之 [077]

63. 傷寒 五六日 大下之後 身熱不去 心中結痛者 未欲解也 梔子豉湯主之 [078]

64. 傷寒 下之後 心煩腹滿  臥起不安者 梔子厚朴湯主之 [079]

65. 傷寒 醫以丸藥 大下之 身熱不去 微煩者 梔子乾薑湯主之 [080]

 

C. 血이 攻心하는 者를 論하고 急逆瘀血證을 분별함

論 壞病疑似於過經者(壞病으로 過經病에 疑似한 者를 논하고, 血의 上攻과 下陷의 나뉨을 분별)

66. 太陽病不解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癒 其外不解者 尙未可攻 當先解外 外解已.

    但少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宜桃仁承氣湯[106]

67. 傷寒 八九日 下之 胸滿 煩驚 小便不利 譫語 一身盡重 不可轉側者 柴胡龍骨牡蠣湯主之.[107]

68. 傷寒 脈浮 醫以火迫劫之 亡陽 必驚狂 起臥不安者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主之.[112]

69. 燒鍼令其汗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 與桂枝加桂湯.[117]

70. 火逆下之 因燒鍼煩躁者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118]

論 瘀血 (急逆 瘀血證)

71. 太陽病 六七日 表證仍在 脈微而沈 反不結胸 其人發狂者 少腹當硬滿 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 抵當湯主之[124]

72. 太陽病 身黃 脈沈結 少腹硬 小便不利者 爲無血也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證諦也 抵當湯主之.[125]

73. 傷寒有熱 少腹滿 應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 爲有血也 當下之 不可餘藥 宜抵當丸

 

 

[太陽篇/下] 內位에 파급되어 結實한 자(결흉)와 그와 유사한 자

A. 내위에 파급되어 결실하는 자와 결실하지 않는 자를 논함

論 專及內位而結胸者

74. 太陽病 脈浮而動數 頭痛發熱 微盜汗出  而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 動數變遲 膈內拒痛 (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 短氣 躁煩 心中懊惱 陽氣內陷 心中因硬 則爲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 但頭汗出 餘處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身必發黃也.

75. 傷寒 六七日 結胸熱實 脈沈而緊 心下痛 按之石硬者 大陷胸湯主之 [135]

76. 傷寒 十餘日 熱結在裏 復往來寒熱者 與大柴胡湯  但頭微汗出者 此爲水結在胸脇也.  但結胸 無大熱者 大陷胸湯主之. [136]

論 似於結胸而不結胸者

77. 太陽病 重發汗而復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 少有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 硬滿而痛 不可近者 大陷胸湯主之 [137]

78. 病心下 按之卽痛 脈浮滑者 小陷胸湯主之.[138]

79. 傷寒六七日 發熱微惡寒 支節煩疼 微嘔 心下支結 外證未去者 柴胡桂枝湯主之

80. 傷寒 五六日 已發汗 復下之 胸脇滿微結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 心煩者 此爲未解也 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147]

81. 傷寒 五六日 嘔而發熱者 柴胡證具 而以他藥下之 柴胡證仍在者 復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 不爲逆 必蒸蒸而振 却發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爲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 此爲痞 柴胡不中與之 宜半夏瀉心湯[149]

 

B. 病이 內位에 파급되어 心下痞하는 者를 논함

論 解後心下痞者 (表가 풀려서, 心下痞하는 자를 논하고, 기혈수를 분별)

82. 太陽中風 下利嘔逆 表解者 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 發作有時 頭痛 心下痞 硬滿 引脇下痛 乾嘔 短氣 汗出 不惡寒者 此表解裏未和也 十棗湯主之  [152]

83.太陽病 醫發汗 遂發熱惡寒 因復下之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脈關上浮者 瀉心湯主之

84. 心下痞而復惡寒 汗出者 附子瀉心湯主之. [154]

85. 本以下之 故心下痞 與瀉心湯 痞不解 其人渴而口燥煩 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

86. 傷寒 汗出 解之後 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 乾噫 食臭 脇下有水氣 腹中雷鳴下利者 生薑瀉心湯主之 [157]

87. 傷寒中風 醫反下之 其人 下利 日數十行 穀不化 腹中雷鳴 心下痞硬而滿 乾嘔 心煩 不得安 醫見心下痞 謂病不盡復下之 此非結熱也 甘草瀉心湯主之.[158]

論 壞病而心下有變者 (壞病이면서 心下에 變이 있는 자를 논함)

88. 傷寒 服湯藥 下利不止 心下痞硬 服瀉心湯已 復以他藥下之 利不止 醫以理中與之 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也 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 復利不止者 當利其小便.[159]

89. 傷寒 發汗 若吐若下解後 心下痞硬 噫氣不除者 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161]

論 心下痞而表裏不解者

90. 太陽病 外證未除 而數下之 遂協熱而利 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 表裏不解者 桂枝人蔘湯主之. [163]

91. 傷寒 大下後 復發汗 心下痞 惡寒者 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 當先解表 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 宜桂枝湯 攻痞 宜瀉心湯. [164]

92. 傷寒 發熱 汗出不解 心下痞硬 嘔吐而下利者 大柴胡湯主之 [169]

93. 病如桂枝症 頭不痛 項不强 脈微浮 胸中痞硬 氣上衝咽喉 不得息者 此爲胸有寒也 當吐之 宜瓜蒂散.[166]

 

C. 內位에 파급되어 氣가 外行하는 자를 논하고, 鬱熱과 伏熱을 분별

論 鬱熱

94. 太陽與少陽合病 自下利者 與黃芩湯 若嘔者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172]

95. 傷寒 胸中有熱 胃中有邪氣 腹中痛 欲嘔吐者 黃連湯主之.[173]

擧 表裏俱熱 疑似於表證者

96. 太陽病 若吐若下後 七八日不解 熱結在裏 表裏俱熱 時時惡風 大渴 舌上乾燥而煩 欲飮水數升者 白虎湯主之[168]

97. 傷寒 無大熱 口燥渴 心煩 背微惡寒者 白虎湯主之.[169]

98. 傷寒 脈浮 發熱 無汗 其表不解者 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飮水 無表症者 白虎湯主之.[170]

 

 

[陽明篇/上]  自發病으로서 陽明病이고, 소재가 內位에 있는 자

A. 양명병의 正證을 論. 이것부터는 表裏에 사건이 미친 양명의 變證을 논하는데 먼저 合病者를 거론.

初示正態 論熱實之劇易 (熱實의 劇易)

99.  陽明之爲病 實也. [180]

100. 陽明病 不吐不下 心煩者 可與調胃承氣湯.[207]

101. 陽明病 脈遲 雖汗出 不惡寒者 其身必重 短氣 腹滿而喘 有潮熱者 此外欲解 可攻裏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鞭也 大承氣湯主之. 若汗出多 微發熱 惡寒者 外未解也 其熱不潮 微發熱 故云不潮 未可與承氣湯. 若腹大滿不大便者 可與小承氣湯 [208]

102. 陽明病 潮熱 大便微鞭者 可與大承氣湯 不鞭者 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 少與小承氣湯 湯入腹中 轉失氣者 此有燥屎 乃可攻之 若不轉失氣者 此但初頭鞭 後必溏 不可攻之 攻之 必脹滿 不能食也 欲飮水者 與水卽噦 其後發潮熱者 必大便復鞭而少也 以小承氣湯和之 不轉失氣者 愼不可攻也. [209]

103. 傷寒 若吐若下後 不解 不大便 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 不惡寒 獨語 如見鬼狀 若劇者 發卽不識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直視 譫語者 大承氣湯主之

論 熱實之劇易證 (譫語症의 劇易-譫語와 燥屎로써 劇易를 구별)

104. 陽明病 其人汗多 大便必硬 硬則譫語 小承氣湯主之.[213]

105. 陽明病 譫語 發潮熱 脈滑而疾者 小承氣湯主之.[214]

106. 陽明病 譫語 有潮熱 反不能食者 必有燥屎也 若能食者 但鞭爾 大承氣湯主之.

 

B. 表裏 內外에 증상이 존재하여 熱實하지 못하는 자

論 病在內位 瘀熱伏熱而不實者

(病이 內位에 존재하며 瘀熱하고 伏熱하여 實熱이 되지 않는 者를 논함)

107. 三陽合病 腹滿 身重 難以轉側 口不仁 面垢 譫語 遺尿 發汗則譫語甚 下之則額上生汗 手足厥冷 若自汗出者 白虎湯主之.[219]

108. 陽明病 脈浮而緊 咽燥口苦 腹滿而喘 發熱汗出 不惡寒 反惡熱 身重 若發汗則躁 心憒憒 反譫語 若加燒針 必怵惕 煩躁 不得眠 若下之 則心中懊惱 舌上胎者 梔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飮水 口乾舌燥者 白虎湯主之. 若脈浮 發熱 渴欲飮水 小便不利者 猪苓湯主之.[221]

109. 陽明病 下之 其外有熱 手足溫 不結胸 心中懊憹 飢不能食 但頭汗出 梔子豉湯主之. [228]

論 熱在裏 不實於內者

110. 陽明病 發潮熱 大便溏 小便自可 胸脇滿不去者 與小柴胡湯.[229]

111. 陽明病 脇下硬滿 不大便而嘔 舌上白苔者 可與小柴胡湯. [230]

112. 陽明病 自汗出 若發汗 小便自利者 雖硬不可攻之 當須自欲大便 宜蜜煎導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大猪膽汁皆可爲導. [233]

論 病在表 不實於內者

113. 陽明病 脈遲 汗出多 微惡寒者 表未解也 可發汗 宜桂枝湯. [234]

114. 陽明病 脈浮 無汗而喘者 發汗卽癒 宜麻黃湯.[235]

 

C. 論 瘀熱與瘀血之熱實(不發熱,不汗出) (기혈수의 다름을 분별)

115. 陽明病 發熱汗出 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 身無汗 劑頸而還 小便不利 渴引水漿者 身必發黃 茵陳蒿湯主之. [236]

116. 陽明證 其人喜忘者 必有蓄血 屎雖硬 大便反易 其色必黑 宜抵當湯下之.

117. 陽明病 下之 心中懊憹而煩 有燥屎者 可攻 腹微滿 初頭硬後必溏 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 宜大承氣湯[238]

118. 病人 不大便五六日 繞臍痛 煩躁 發作有時者 此有燥屎 故使不大便也.[239]

119. 大下後 六七日 不大便 煩不解 腹滿痛者 此有燥屎也 宜大承氣湯.[241]

120. 病人 小便不利 大便乍難乍易 時有微熱 喘冒不能臥者 有燥屎也 宜大承氣湯

 

[陽明篇/下] 轉屬病

A. 轉屬病을 論함

論 轉屬病之未熱實 (전속병이나 아직 熱實하지 못한 자)

121. 太陽病 其人 發熱 汗出 復惡寒 不嘔 但心下痞者 此醫以下之也. 如不下 其人不惡寒而渴者 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 大便必硬 不更衣十日 無所苦也. 渴欲飮水 少少與之 但以法救之. 渴者 宜五苓散.[244]

122. 脈浮而澁 小便數 大便卽硬 麻仁丸主之.[247]

123. 食穀欲嘔者 屬陽明也 吳茱萸湯主之. 得湯反劇者 屬上焦也.[243]

論 轉屬病而熱實者 (전속병으로 熱實을 이룬 것)

124. 太陽病 三日 發汗不解 蒸蒸發熱者 調胃承氣湯主之[248]

125. 傷寒 吐後 腹脹滿者 與調胃承氣湯. [249]

126. 太陽病 若吐 若下 若發汗 微煩 小便數 大便因硬者 與小承氣湯 和之卽愈

127. 傷寒 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無表裏證 大便難 身微熱者 此爲實也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 腹滿痛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252]

128.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255]

論轉屬病 辨瘀血瘀熱之治 (轉屬病을 논하고 瘀血과 瘀熱의 다스림을 분별)

(전속병(瘀血과 瘀熱) /전속병은 아니나 發黃證)

129. 病人無表裏證 發熱七八日 雖脈浮數者 可下之 假令已下 脈數不解 合熱則消穀善飢 至六七日 不大便者 有瘀血 宜抵當湯. 若脈數不解 而下不止 必協熱而便濃血也.[257]

130. 傷寒 七八日 身黃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滿者 茵陳蒿湯主之. [260]

131. 傷寒 身黃 發熱者 梔子蘗皮湯主之. [261]

132. 傷寒 瘀熱在裏 身必發黃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262]

 

[少陽篇] 

A. 論 少陽正病

133. 少陽之爲病 口苦 咽乾 目眩也 [263]

 

B. 論 轉入之壞病 (전입병/괴병)

134. 本太陽病不解 轉入少陽者 脇下硬滿 嘔 不能食 往來寒熱 尙未吐下 脈沈緊者 與小柴胡湯. 若已吐下發汗溫鍼 譫語 柴胡症罷 此爲壞病 知犯何逆 以法治之.[266]

 

[太陰篇]

A. 論 太陰正病

135. 太陰之爲病 腹滿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 若下之 必胸下結硬.[273]

 

B. 論 太陰(轉)屬病

136. 本太陽病 醫反下之 因爾腹滿時痛者 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主之.[279]]

 

[少陰篇]

A. 論 初期之病證 (少陰正證/초기의 正態) (初期의 病證을 論하고 氣血水의 다스림을 분별)

137. 少陰之爲病 脈微細 但欲寐也.[281]

138. 少陰病 始得之 反發熱 脈沈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301]

139. 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 麻黃附子甘草湯 微發汗. [302]

140. 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煩 不得臥 黃連阿膠湯主之.[303]

141. 少陰病 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其背惡寒者 當灸之 附子湯主之.[304]

142. 少陰病 身體痛 手足寒 骨節痛 脈沈者 附子湯主之.[305]

 

B. 裏位로 파급된 자를 논함

論 病及裏在上部者

143. 少陰病 二三日 咽痛者 可與甘草湯. 不差者 與桔梗湯. [311]

144. 少陰病 咽中傷生瘡 不能言語 聲不出者 苦酒湯主之 [312]

145. 少陰病 咽中痛 半夏散及湯主之.[313]

論 病及裏在下部者

146. 少陰病 下利 白通湯主之 [314]

147. 少陰病 下利 脈微者 與白通湯. 利不止 厥逆 無脈 乾嘔 煩者 白通加猪膽汁湯主之.[315]

148. 少陰病 二三日 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 便濃血者 桃花湯主之.[306]

149. 少陰病 下利 便濃血者 桃花湯主之 [307]

150. 少陰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沈重 疼痛 自下利 此爲有水氣 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不下利 或嘔者 玄武湯主之.[316]

 

C. 內位에 파급된 者를 논함

論 及內位而作厥者 (병이 內位에 이른 자)

151. 少陰病 下利淸穀 裏寒外熱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絶 身反不惡寒 其人 面赤色 或腹痛 或乾嘔 或咽痛 或利止 脈不出者 通脈四逆湯主之.[317]

152. 少陰病 吐利 手足厥冷 煩躁欲死者 吳茱萸湯主之.[309]

153. 少陰病 四逆 其人或咳 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論 及內位而心煩者 (急逆의 증상을 분별)

154. 少陰病 下利 咽痛 胸滿 心煩者 猪膚湯主之. [310]

155. 少陰病 下利 六七日 咳而嘔渴 心煩不得眠者 猪苓湯主之.[319]

 

D. 論 及於變證之內實者 (變證으로 內實에 이른 자)

156. 少陰病 得之二三日 口燥 咽乾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320]

157. 少陰病 自利淸水 色純靑 心下必痛 口乾燥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321]

158. 少陰病 六七日 腹脹 不大便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322]

 

[厥陰篇]

A. 正病(定義)을 말하고, 다음에 傷寒으로 갑자기 陰狀을 나타내는 것을 논하여 기혈수를 분별

厥陰正病

159. 厥陰之爲病 消渴 氣上撞心 心中疼熱 饑而不能食 食則吐 下之 利不止.

傷寒으로 갑자기 陰狀을 나타내는 자

160. 傷寒 厥而脈滑者 裏有熱也 白虎湯主之.[350]

161. 手足厥寒 脈細欲絶者 當歸四逆湯主之.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351]

162. 大汗 若大下利 而厥冷者 四逆湯主之.[354]

163. 病人 手足厥冷 脈乍緊者 邪結在胸中 心中滿而煩 饑不能食者 當須吐之 宜瓜蒂散. [355]

 

論 雖厥爲主證 宜先治水 (厥이 主症이지만 먼저 治水를 해야 하는 경우)

164. 傷寒 厥而心下悸者 宜先治水 當服茯苓甘草湯. [356]

 

論 及內位者 (內位에 이른 자 중에서 上下의 나뉨)

165. 傷寒 本自寒下 醫復吐下之 若食入口卽吐 乾薑黃連黃芩人蔘湯主之.[359]

166. 熱利 下重者 白頭翁湯主之 [371]

167. 下利 欲飮水者 以有熱故也 白頭翁湯主之 [373]

bottom of page